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先秦南方民族與文化概論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South Nations and Cultures in Pre-Qin Period 
開課學期
100-1 
授課對象
文學院  歷史學研究所  
授課教師
徐少華 
課號
Hist5024 
課程識別碼
123 U847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三6,7,8(13:20~16:20) 
上課地點
文16 
備註
限學士班三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50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第一講 遠古氏族的分佈、演化與文化區系
第一節 遠古氏族的大致譜系和族團劃分
一、遠古氏族集團譜系探索與文明起源研究
二、傳世文獻中不同的記載及後世的繁紛解說
三、近世信古、疑古之辨及釋古之趨向
四、近來學者對遠古氏族譜系的清理與族團劃分
第二節 遠古氏族的地域分佈和族姓概說
一、遠古氏族集團的分佈與地理環境
二、主要氏族集團的族姓源流與演化
三、族團間的兼併、融合與聯盟
四、氏族社會的轉變與國家文明的形成
第三節 考古學文化區系與氏族集團的關係
一、考古學文化區系的劃分
二、考古學文化區系與遠古氏族集團的關係
三、考古學文化區系與遠古氏族集團比較研究的若干問題
第四節 祝融八姓的源流與分佈
一、祝融族系的來源諸說
二、祝融八姓的基本譜系
三、祝融八姓的流變與分佈
四、祝融八姓的考古學觀察
第二講 夏商周三代都邑與地域結構
第一節 夏人的中心地域與活動範圍
一、夏人的族系與來源
二、文獻記載夏人的活動範圍
三、夏代都邑與中心地域
四、考古發現與夏文化研究
第二節 商代都邑和地域結構
一、商人的族系與來源
二、商人的都邑及中心地域
三、商代的四土與政治地理結構
四、考古發現和商文化研究
第三節 周代政治地理與封建形態
一、周族的來源和遷徙
二、周人的立國與滅商
三、周人的都邑及中心區
四、周代的分封形態:類型與等級
五、周代的四土和地域結構
第三講 上古南方的民族格局及文化面貌
第一節 夏代的南方
一、虞夏時期的三苗及與中原的衝突
二、二里頭文化在南方的傳播和影響
第二節 商代對南方的經營及其影響
一、商代南方的民族格局
二、商人對南土的經營
三、商文化在南方的分佈及特徵
第三節 周代南方的民族格局和文化面貌
一、周代南土的民族分佈
二、分封對南土民族、政治地理與文化的影響
三、周代南方的區域層級及經濟、文化差異
第四講 周代的分封與南土諸侯國形勢
第一節 周人在南方的經營和分封
一、 文、武王時期的經營
二、成王時期的分封
三、宣王時期的調整
第二節 周代南方列國形勢及歷史文化分析
按自然地理形勢及民族格局分為八個區域:
一、 漢西地區
庸、谷(嬴?)、絞(偃?)、彭(己?)、鄢(妘?)、羅(熊)、盧戎、權(子)、夔(羋)、聃(那?,姬?) 巴(姬?)、濮。
二、漢東地區
隨(曾)、厲(姜?)、鄖(嬴?妘)、貳(偃?)、軫(偃?)、州、麇、濮。
三、南陽盆地
鄧(嫚)、鄀(允)、申(姜)、呂(姜)、謝(妊)、蓼(己)、唐(姬)、卾(姞)、複(媿)、羕阝(嬴)。
四、淮河上中游兩岸
樊(嬴)、息(姬)、弦(媿)、黃(嬴)、江(嬴)、蔣(姬)、蓼(姬)、番(己)。
五、淮北汝潁地區
房(祁)、道(?)、柏(?)、沈(姬)、蔡(姬)、頓(姬)、項(姬)、陳(媯)、厲(?)、許(姜)、應(姬)、胡(媿)、戎蠻。
六、江南地區
未見有正式封國,主要為蠻、苗、濮、越、巴等南方土著民族所分佈。
七、淮河下游地區
主要為東夷太昊、少昊系的偃、嬴諸國所分佈,如州來、六、巢、英氏、鐘離、群舒、徐、皖等。
淮北:州來(?)、鐘離(嬴)、徐(嬴)、蕭(子)、偪陽(妘)、鐘吾(?)。
淮南:六(偃)、巢(偃)、英氏(偃)、群舒(舒、舒庸、舒蓼、舒鳩、舒龍、舒鮑,皆偃姓)、宗(偃)、皖(?)、桐(?)、潛(?)。
八、“江東”吳越地區
為吳(姬)、越(姒)和廣大的越族所分佈。
另在鄂西、川東、陝南和湘西北的丘陵山地,散居有許多巴、濮人,豫西南的伏牛山地分佈有不少蠻、戎支系。
第五講 郡縣制的起源與發展
第一節 縣的源起與早期形態
一、縣的源起
二、縣的早期形態與發展
三、春秋列國縣制
第二節 郡縣制的出現與戰國時期的發展
一、郡的出現
二、開疆拓土與早期郡縣制
三、列國郡縣制比較
第三節 秦代郡縣制的形成與確立
一、秦郡縣制的源流與變化
二、秦代郡縣制的確立及影響
第四節 漢晉時期的曲折與反復
一、漢初的郡國並行及其後果
二、漢武帝改革與州郡縣制的確立
三、武帝之後分封制的遺留、反復和影響 

課程目標
通過講授與討論,使同學們對先秦時期南方地區的民族分佈、源流變化、遷徙融合以及文化面貌諸方面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和瞭解。 
課程要求
瞭解當前學術界關於先秦時期南方民族與文化研究的現狀和動態,熟悉南方民族歷史與文化演變的大致過程,掌握從事這方面研究的基本材料、理論與方法,為今後的進一步學習和研究奠定基礎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備註: 時間:週二下午 15:30-18:20(789節) 地點:一研 備註:諮詢之前請先mail給老師:shxu@whu.edu.cn  
指定閱讀
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王玉哲《中華遠古史》,徐少華《周代南土歷史地理與文化》。 
參考書目
一、今人學術著作(含論文集,按作者拼音順序)
白壽彝總編《中國通史》第三卷(上、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晁福林:《夏商西周的社會變遷》,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中華書局,1988年。
丁山:《商周史料考證》,中華書局,1988年。
傅斯年:《民族與古代中國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顧德融、朱順龍:《春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
胡厚宣、胡振宇:《殷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金景芳:《中國奴隸社會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李學勤:《東周與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1984年。
廖從雲《中國歷代縣制考》,臺灣中華書局,1969年。
林劍鳴:《秦漢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林劍鳴:《秦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劉起釪:《古史續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
蒙文通:《古史甄微》,《蒙文通文集》第5卷,[成都] 巴蜀書社,1999年。
錢穆:《古史地理論叢》,臺灣東大圖書公司,1982年。
田昌五、臧知非:《周秦社會結構研究》,西北大學出版社,1996年。
童書業:《春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童書業:《春秋左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王玉哲:《中華遠古史》,人民出版社,2000年。
謝維揚:《中國早期國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
徐少華:《周代南土歷史地理與文化》,武漢大學出版社,1994年。
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增訂本),文物出版社,1985年。
徐仲舒:《先秦史論稿》,巴蜀書社,1994年。
許倬雲:《西周史》,三聯書店,1994年。
楊寬:《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楊寬《戰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中國考古學-兩周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中國考古學-夏商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周書燦:《西周王朝經營四土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
周振鶴、李曉傑:《中國行政區劃通史》(總論、先秦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
朱彥民:《商族的起源、遷徙與發展》,商務印書館,2007年。
鄒衡:《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續集)》,科學出版社,1998年。
鄒衡:《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
Michael Loewe and Edward L. Shaughnessy: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 from the Origins of Civilization to 221 B.C. Cambridge Universxity Press, 1999.
二、今人學術論文
丁山:《由三代都邑論其民族文化》,《夏文化研究選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
傅斯年:《夷夏東西說》,《民族與古代中國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顧頡剛:《春秋時代的縣》,《禹貢》半月刊第7卷,第6、7合期(1937年6月)。
何浩:《戰國時期楚封君初探》,《歷史研究》1984年第5期。
江鴻:《盤龍城與商朝的南土》,《文物》1976年第2期。
李學勤:《論漢淮間的春秋青銅器》,《文物》1980年第1期。
劉澤華、劉景泉:《戰國時期的食邑與封君述考》,《北京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年第3期。
齊思和:《西周地理考》,《中國史探研》,中華書局,1981年。
錢穆:《周初地理考》,《燕京學報》第10期,1931年12月。
田昌五:《中國古代的氏族和部落》,載氏著《古代社會形態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
徐少華:《論祝融八姓的流變和分佈》,載《湖北省考古學會論文選集》(三),《江漢考古》增刊,1998年。
徐旭生:《1959年夏豫西調查“夏墟”的報告》,《考古》1959年第11期。
嚴文明:《文明起源研究的回顧與思考》,《文物》1999年10期。
楊寬:《春秋時代楚國縣制的性質問題》,《中國史研究》1981年第4期。
三、文獻典籍
《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影印阮元刻本,1980年。
顧頡剛、劉起釪:《尚書校釋譯論》,中華書局,2005年。
杜預:《春秋左傳集解》,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1990年。
徐元誥:《國語集解》,中華書局,2002年。
劉向集錄:《戰國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宋衷注,秦嘉謨等輯:《世本八種》,中華書局,2008年。
司馬遷:《史記》(點校本),中華書局,1982年。
班固:《漢書》(點校本),中華書局,1962年。
范瞱:《後漢書》(點校本),中華書局,1965年。
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岳簏書社,1994年。
顧炎武:《歷代宅京記》,中華書局,1984年。
陳槃:《春秋大事表列國爵姓及存滅表譔異》(三訂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8年。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課程討論 
20% 
即每次課的最後1小時為課堂討論時間,同學們就這次課所講的內容發言、討論,討論情況要按一定的比率計入這門課的成績內。 
2. 
作業 
20% 
于第6、12周時每位學生各交1份作業,形式為小論文,內容是與本課程相關的史料分析、專題考證或讀書劄記等,由學生自己選擇,並於課堂討論時間內做精簡的口頭發表,然後同學們進行評述、討論,作業內容與發表情況將按比率計入該課成績內。 
3. 
未定 
20% 
未定 
4. 
期末考試 
40% 
期末考試形式採用閉卷筆試,內容包括名詞解釋、簡答題和論述題三類,總分為100分。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9/14  第一講 遠古氏族的分佈、演化與文化區系
第一節 遠古氏族的大致譜系和族團劃分
 
第2週
9/21  第二節 遠古氏族的地域分佈和族姓概說
第三節 考古學文化區系與氏族集團的關係
 
第3週
9/28  第四節 祝融八姓的源流與分佈 
第4週
10/05  第二講 夏商周三代都邑與地域結構
第一節 夏人的中心地域與活動範圍
 
第5週
10/12  第二節 商代都邑和地域結構 
第6週
10/19  第三節 周代政治地理與封建形態 
第7週
10/26  第三講 上古南方的民族格局及文化面貌
第一節 夏代的南方
第二節 商代對南方的經營及其影響
 
第8週
11/02  第三節 周代南方的民族格局和文化面貌 
第9週
11/09  期中考週 
第10週
11/16  第四講 周代的分封與南土諸侯國形勢
第一節 周人在南方的經營和分封
 
第11週
11/23  第二節 周代南方列國形勢及歷史文化分析(一) 
第12週
11/30  第二節 周代南方列國形勢及歷史文化分析(二) 
第13週
12/07  第二節 周代南方列國形勢及歷史文化分析(三) 
第14週
12/14  第二節 周代南方列國形勢及歷史文化分析(四) 
第15週
12/21  第五講 郡縣制的起源與發展
第一節 縣的源起與早期形態
 
第16週
12/28  第二節 郡縣制的出現與戰國時期的發展 
第17週
1/04  第三節 秦代郡縣制的形成與確立
第四節 漢晉時期的曲折與反復
 
第18週
1/11  期末考週